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民族精神与文化空间

  •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民族团结法律规范构建——“民族团结促进法”的立法建议

    汪习根;方路锦;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适时出台一部全国性民族团结促进法,建构民族团结法律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本体论上,民族团结具有多元内涵与多维外延,明确这一概念是立法之前提;在价值论上,以“三个转变”统筹协调自由与秩序、平等与团结、自治与统一是立法之关键;在立法论上,“民族团结促进法”应采全国性“促进型”立法模式,以“总则-分则”结构呈现,具体包括总则、职责分工、实施机制、法律责任四大板块内容。

    2024年02期 v.38;No.186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马克思主义研究_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究

  •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空间智慧探论

    龚天平;胡莹;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并不能表明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中就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就隐藏着丰富的个体道德空间智慧:一是“养浩然之气”和“慎独”学说蕴含的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养浩然之气意味着个体恰当安置身心于身心关系场域,慎独意味着个体自我内求道德并以合德方式谨慎把握身心关系,因此它们都是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建构;二是“仁”“礼”统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仁指爱人利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形成相互仁爱的人际关系,礼乃仁之具体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循礼而为所形成的礼和秩序,仁爱关系、礼和秩序都是个体人际维度的道德空间架构;三是“天人合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其中天即自然界,人是作为主体的存在,天人合一意味着天人合德,而天人合德即意味着人以道德规范来协调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共生、共处,从而展现出人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意蕴。这些道德空间思想智慧对于人们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平衡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调节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和启迪价值。

    2024年02期 v.38;No.186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走向生态正义的中国式现代化——《资本论》对生态非正义的批判与方法论启示

    董慧;汪筠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对生态正义的价值追求一直内蕴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中。《资本论》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生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破坏,批判了资本逻辑下的代内与代际不能公正平等地享有生态权益与承担生态治理义务的现实。挖掘《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智慧,可以为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正义的生态治理秩序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启迪。《资本论》对走向生态正义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启示在于,以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为底层逻辑深化对生态正义的理论认识,明确生态正义的价值目标在于使人在享有生态权责一致的正义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通过扬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拓展生态正义的实践建构,推进走向生态正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发展,助力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2024年02期 v.38;No.186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经济理论与管理研讨

  • 数字金融与家庭发展韧性——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晗;陆迁;

    本文运用2013—2019年四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数字金融对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高了家庭发展韧性,并增强了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风险分担、资产积累以及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等途径提高家庭发展韧性。路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保护家庭免受冲击并刺激家庭生产力发展来提高家庭发展韧性。进一步对数字金融的溢出效应进行验证,尚未发现数字金融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最后,在当前中国情境下,移动支付塑造家庭发展韧性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数字金融工具。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如何更好地创新数字金融工具,以及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提出政策建议。

    2024年02期 v.38;No.186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大数据环境下人工智能的“干中学”效应研究

    马骁;王军;张毅;

    本文对人工智能参与生产活动后其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的现象进行了学理化表达。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能力使得其能够调用庞大数据集供自身进行训练,从而变得更加“智慧”,体现到生产活动中,人工智能具备类似于劳动力进行“干中学”的能力,本文将其称为人工智能的“干中学”效应。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人工智能的“干中学”效应使得更高水平的平衡增长路径存在且稳定。同时,本文从经济奇点和要素配置等问题入手,讨论了人工智能的经济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用来自中国30个省份和179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的“干中学”效应对我国宏观经济总产出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在产业、行业层面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最后,本文从全面发挥人工智能的“干中学”效应以及推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给出了政策建议。

    2024年02期 v.38;No.186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国家治理与制度创新

  • 共有、共治与共享: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之路

    高奇琦;

    大模型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社会,并可能产生出新的弱势群体。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因为通过人民民主可以让那些新弱势群体在大模型技术发展过程中直接表达其诉求,通过温和谈判来缓和剧烈的利益冲突,同时用人民民主制度来保障大模型技术产生的效益被社会大众所共享。人民民主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共同参与政治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等内容,体现在大模型技术领域就是大模型技术的共有、共治和共享。大模型技术的共有意味着其未来作为智能技术时代的基础设施而存在。为了防止大模型技术被资本吞噬,国家需要以某种方式介入,通过构建统一公共算力平台,并使得创新型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大模型技术的共治意味着,要形成以积极公民为中心的行动者网络、去商品化的共治逻辑、国家的适度干预,并从新弱势群体中发现新的奇异吸引子。大模型技术的共享意味着,需要更多重视再分配、差别原则和再承认等核心内容。再承认的关键是,要使得那些新弱势群体在能力建设的基础之上获得其第二次降生的机会。

    2024年02期 v.38;No.186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人工智能治理中“基于风险的方法”:理论、实践与反思

    张涛;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一系列规制挑战,而传统的“基于权利的方法”难以有效因应。“基于风险的方法”主张根据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方式,平衡技术创新与有效治理的关系。这是一种符合人工智能风险特性和发展规律的治理方法,以风险社会、适应性治理和回应性规制等理论为指引,以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与分类、风险控制与监督、风险沟通与参与作为制度构成。在基于风险的人工智能治理实践中,欧盟、美国和中国分别采取“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混合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人工智能治理中“基于风险的方法”也面临批判和质疑,应当构建多元共治的人工智能风险治理体系,并建立动态适应的人工智能风险治理机制,同时搭建开放协作的人工智能风险治理平台。

    2024年02期 v.38;No.186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基层治理中的国家认证能力:困境与前景——从社区“万能章”问题切入

    刘杨;

    当前的基层治理领域普遍存在社区“万能章”问题。表面上看,社区“万能章”是政府部门向基层自治组织转嫁事务和责任的结果,但本质上,这一问题缘于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认证“需求”同国家认证能力不足之间的深刻矛盾。认证能力是基础性的治理能力,而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治理对国家认证提出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在转型和改革阶段,基层社会具有流变性和不规则性,基层治理处于更迭和过渡时期,这使得国家认证面临诸多挑战。从国家认证能力的构成来看,基层治理领域的国家认证主要存在认证系统的统一程度不高、认证体系内部存在张力、认证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因此,完善国家认证的基本制度框架,清除认证体系的内部壁垒,提高认证机制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当是可行的国家认证能力建设路径。

    2024年02期 v.38;No.186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 论行政处罚权下放的法治化及其限度

    刘孟;张然滔;

    在央地关系的协调以及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行政权的合理配置问题难以回避。作为政策的法律回应,《行政处罚法》第24条对行政处罚权交由乡镇街道行使作出明确规定。从法律属性看,条文并非对行政处罚管辖权下移的简单规定,其本质在于实现行政处罚权纵向配置,以回应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故而,实践中行政处罚权的下放,应通过授权形式展开。为保证法规范的有效落实,可从规范主义和功能主义两个维度出发,系统构建处罚权下放的法治约束框架。而处罚权下放的具体实践进路,尚需借由下放决定主体和方式的法定、下放事项范围的明确、下放执行标准的完善予以实现。当然,行政处罚权下放乡镇街道仅是央地关系调整的微观布局,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命题仍待持久推进。

    2024年02期 v.38;No.186 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自动化决策拒绝权的整体主义实现

    崔靖梓;

    个体主义范式的自动化决策拒绝权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内核,依靠个人的理性和自主控制能力,以个人的自我保护为主展开。在此范式下形成的自动化决策二分法和个人自主检视模式难以使自动化决策拒绝权充分实现,无法对数智化社会的自动化决策风险进行有效回应。整体主义将事物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强调事物之间的系统性关联,与我国自动化决策拒绝权构建的基本逻辑相契合,能够为自动化决策拒绝权提供方法论基础。整体主义要求自动化决策拒绝权在价值内核上坚持人的主体价值与共同善的统一,在适用条件上强调基于整体思维的组织结构标准,在实现方式上基于先在规制对义务体系进行重塑。

    2024年02期 v.38;No.186 9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社会发展与转型透视

  • “非陌生人社会”与关系信任:小型房产中介存续的社会基础

    栾乃欣;董磊明;

    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挑战,但资本扩张并非在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能取得成功,中小企业也不会任其“宰割”。本文以北京郊区S小型房产中介公司为个案,探求其在金融资本挤压下的存续机制与社会基础。研究发现,“非陌生人社会”的关系结构与总体性交往逻辑,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义务型、往来型、基础型关系信任,这构成小型房产中介取得客户信任、打破大型公司信息垄断的关键。此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的存续机制,以及地方社会中关系信任的运作逻辑与条件。

    2024年02期 v.38;No.186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80后”劳动力的失业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拜茹;喻贞;于长永;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四期调查数据构建的混合截面数据,文章实证分析了“80后”劳动力的失业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变量变换和倾向值匹配(PSM)检验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研究发现,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80后”劳动力的失业风险较低且保持稳定态势。有失业风险的“80后”劳动力所占比例平均只有22.0%,不同调查年份所获得的“80后”劳动力失业风险的波动较小。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与技能培训对“80后”劳动力的失业风险均有显著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经验越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80后”劳动力其失业风险越低。“80后”劳动力的失业风险,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是否参加失业保险的群体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点。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和启示。

    2024年02期 v.38;No.186 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喻园短札

  • 间性方法论中的美学研究实践——评林季杉的《美学前沿问题研究》

    荣光启;杨金翰;

    《美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通过独特的间性方法论研究美学问题,它以美学的存在为基点,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追问,即何谓美、何谓美感、美何以致。其中,对美何以致的思考须进一步延伸至何以实践美、提升美的维度。该书作者将思想意识作为一种方法论,实现了美学研究方法论和思想意识的同构性,将认识论转向存在论、本质论转向生成论,通过建立独特的美学间性方法论结构,以展开对美学存在之意义的沉思,引领人抵达美学的必然与自由。

    2024年02期 v.38;No.186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下载本期数据